超越的“丹尼尔”们
总想给自己这半年的阅读好好总结一下,又不知从何说起。偶然发现读了好几个“丹尼尔”写的书,觉得挺有意思,从名字说起吧。
这里有丹尼尔名字的说明 ,翻译下,Daniel 源自希伯来语,意为“上帝的是我的法官”,大约相当于中文里面的“举头三次有神明”。因此,这样的人,父母希望孩子是有信仰的、诚实的,也就是会有精神上超越的特征。
几个丹尼尔和他们写的书,我整理了一个表格:
作者 | 书名 |
---|---|
丹尼尔·卡尼曼 | 《思考,快与慢》 |
丹尼尔·平克 | 《驱动力》 |
丹尼尔·平克 | 《全新思维》 |
丹尼尔·平克 | 《时机管理》 |
丹尼尔·西格尔 | 《第七感》 |
丹尼尔·西格尔 | 《The Yes Brain》 |
丹尼尔·威林厄姆 |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这4个人和他们的书。
丹尼尔·卡尼曼
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3月5日—2024年3月27日),生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特拉维夫,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在展望理论的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2011年出版畅销书《思考,快与慢》。
注意啊,丹尼尔·卡尼曼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他写的《思考,快与慢》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介绍了人类思维的两个系统:系统1(快速、无意识、直觉)和系统2(慢速、有意识、逻辑)。这本书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如过度自信、从众心理、锚定效应等,并提出了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方法。
帆书APP上,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解读的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2900万次。
丹尼尔·平克
丹尼尔·平克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不来自于书,而来自于他2009年的一个关于工作动机的视频。 这个故事是从“蜡烛问题”展开,什么是蜡烛问题呢?看下面这张图:
你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桌子紧靠一面木墙。桌上分别摆着:蜡烛一支、火柴一盒、大头钉若干。 你的任务是把蜡烛粘在墙上,还要使蜡在融化后不会滴到桌子上。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之前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不妨花几分钟想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从丹尼尔·平克的视频和书中,当然能直接获取答案,然而,自己想想挺有意思的。本文,我就跳过答案了。
通过这个问题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故事,丹尼尔·平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20世纪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员工的方式,和21世纪的时代无法匹配:因为每个人都在解决自己的更高阶版本的蜡烛问题:“不确定有解的,边界模糊的,需要有创造力才可能解决的”。为了在21世纪更好的激励人们工作,需要理解人们的这三感:
- 自主感
- 掌控感
- 意义感
且科学家知道的上述原理和企业家所采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巨大的鸿沟。好消息是,他说,我演讲后,听众知道了,就可先人一步,立刻应用这个原理了。没看过这个视频的读者建议去看看,非常有意思。
他写的《驱动力》就是和本视频关系密切的书,要是看了视频觉得不过瘾,建议去看这本书。
丹尼尔·平克写的《全新思维》就更有意思了,可以说有点颠覆我这个理工科背景人的总体认知。21世纪需要什么人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我从小就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现在这句话恐怕有问题了。《全新思维》给出了今后需要的右脑的6种能力,包括设计能力,讲故事的能力和“交响力”等等。我对“交响力”印象深刻,书中说很好培养,他举了一个例子,贝蒂·艾德华(Betty Edwards)给人提供“5天绘画课”,平克自己也参加了,结果比较前后的自画像素描作品,有惊人的进步。类似的进步可以在这里看到。我准备也学学这个素描方法,看看我自己这个理工科出生的脑子能不能画出一个更好的自我素描。视频看了一些,初步感觉是有可能的。
《时机管理》我没怎么读,但是听了解读版,记得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从出生,幼儿园,小学,青春期,成年,中老年,人的生物钟是发生变化的。青春期的孩子多数都是“猫头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夜猫子”,正常的生物钟多数居然是晚睡晚起: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美国的研究,让高中生推迟到上午9:30开始上课,成绩就因为这个推迟的原因提高了一大截。而中年以后,人们就会变成“云雀”,生物钟的习惯是早睡早起。为啥这个现象我记得牢,和我关系太大了。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他当时50来岁),总是说,早上起来精神最好,可我总是感觉晚上的精力用不完,和他所说完全对不上号,但不知道为什么,听这本书,恍然大悟。另外小福星也进入青春期,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也有点对不上号,我们有点不理解,原来这是正常的;但随即又有点焦虑,学校并不会因为这个作出改变。
丹尼尔·平克的这3本书,能读起来,我感觉自己都太赚了,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丹尼尔·西格尔
丹尼尔·西格尔的维基百科介绍
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精神医学临床教授。
他创建了一个新的科学,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丹尼尔·西格尔的《The Yes Brain》是我今年年初读到的一本书。一周之前我写的修复玻璃心 有对这本书的介绍。从本书中,我知道情绪控制对人非常重要,是一种保持开放式大脑的关键能力。我自己从基因和家庭环境中倒是继承了比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但不代表和我们打交道的其他人都是这样的,另外从孩子的青春期开始,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前额页发展不均衡,导致青春期孩子更容易冲动。理解了这些,能让我更好的和人交流,尤其是和孩子交流。
丹尼尔·西格尔的《第七感》则是因为我看了《The Yes Brain》,想要了解更多他的理论去看的。说明一下,这两本书的书名的中文翻译我都不太喜欢。《The Yes Brain》直接翻译成《开放式大脑》就好,结果给变成了《如何让孩子积极又主动》,这大约更接近原来英文的副标题 HOW TO CULTIVATE COURAGE, CURIOSITY, AND RESILIENCE IN YOUR CHILD , 也不完全一样,正常的直译应该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好奇心和韧性。《第七感》,英文的书名叫 Mindsight。第七感的说法是在书中提到的,结果变成了中文书名,还广泛传播。不过 Mindsight 确实难有对应的中文词汇,我想了很久,直接应该翻译成“慧心”。湛庐出版社大约深谙传播之道,用更容易传播的中文译名吧。
所谓第七感这个概念,大约等于 洞察力 + 同理心。洞察力大约是“反思自我思考”的能力,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的能力。而同理心,大约就是“理解他人如何思考”的能力。
丹尼尔·威林厄姆
丹尼尔·威林厄姆,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豆瓣上关于这个作者的介绍。
他写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其实我匆匆看过,但又有些忘了。在B站上曾经有UP主试图解读这本书,但没有做完。不过看看第一集也不错。我为了完成这篇博文,重看本书,列举一下其中有意思的观点:
- 大脑的设计主要不是用来思考(卡尼曼的系统2)的,而是直觉反应(卡尼曼的系统1)的。人的好奇心驱使人去思考和学习,但是任务的难度需要适中(类似跳起来刚刚够得着的苹果)才能让人保持好奇心,否则会无聊(任务太简单)或者焦虑(任务太难),想想你首次做那个蜡烛问题时的情绪反应。
- 你的思考能力取决于你掌握的事实性知识。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记忆系统会下注:如果自己仔细思考某件事,那很有可能会再次用到它,因此应该被存储起来。 能引起情绪反应的事情更容易被记住。思考意义对记忆有好处。因此好的老师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学生们有好的关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二是能把教学材料组织得很有趣,让人容易理解(学生通过理解意义来理解教学材料)。人脑特别擅长记住故事,因此通过合理的故事结构来组织材料是有帮助的。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中,故事力是未来六个核心能力之一。
- 理解是伪装的记忆。我们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理解新事物,多数知识都是具体知识。所谓理解,大约就是建立新的类比。这让我想到了侯世达写的《表象与本质》。对理解程度划分知识类别,可分为浅表知识和深层知识,而知识的迁移必须要理解不同问题的相同深层结构。 因此,迁移知识或者说抽象思考就是很难的。
- 反复练习!人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且无法增长,而反复练习有助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更小的工作空间:1 分块,2 创建新的记忆表征。换句话说,反复练习,就是把系统2的思考的内容,经过整理后,大部分变成系统1的直觉。反复练习的另外两个好处是能让记忆持久,增加了把知识迁移到新环境的可能性。
- 因材施教?没什么科学理论支持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等等),但是不同的学习能力可能有点用。练习和背景知识才是关键。内容是如何和其他内容产生关联对所有人有效。前几天我正好看到管理学大师彼得·得鲁克写的一篇文章,说人分为阅读型和倾听型,我不知道这理论从哪来的,唯一知道的是有阅读障碍人群,也有相关的研究。和本书的观点相比,我大约可以说人们会擅长不同的感官来获取表层信息,而符号化以后的意义才是重点,感官获取信息是学习的第一步,和后面的意义加工无关。
- 智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目前的科学认为,后天更重要。这一章,让我想起了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有了这个思维,就可以不给自己设任何限制。我很长时间,其实很难接受智力是后天努力的结论,因为我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想想,这个“聪明人”的人设,恰恰给我设置了限制。聪明意味着可以付出更少的努力,聪明意味着我的理性思维能力高于感性思维能力(后者是平克认为21世纪的关键能力),这两种假设都是自我设限。
小结
四个丹尼尔,几本有趣的书,写本文给自己做总结,也希望给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