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

本文共1151字。
版权声明: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 CC BY-NC-SA 2.5 CN

Gartner 每年发布一个新兴技术的炒作周期,2022年的周期图如下:

Gartner 2022技术炒作周期

说明一下,这个周期里,分为几个阶段(来自这个博客):

  1. 一开始,技术被发现(创新驱动)
  2. 人们都开始炒作这项技术将有革命性的影响,改变一切(期望膨胀到最高)
  3. 人们发现技术又没有像炒作的那么神奇,达到不了之前过高的期望,又开始失望(幻灭之槽)
  4. 逐渐的,技术开始爬坡,找到真正的应用点(启蒙斜坡)
  5. 最终,这项技术变得非常有用,广泛部署,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变成了主流使用的技术(生产力高原)

在2022年的炒作周期里面,新兴技术分为3个主题,分别是

  1. 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沉浸式技术
  2. 加速的AI自动化
  3. 优化技术人员交付

本文就来看看这沉浸式技术都有啥。从字面意思理解,沉浸式技术是指人在使用这项技术时有时空代入感,我想玩过极品飞车游戏的人最能体会这种代入感。我之前玩,车在转弯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的转动。在Gartner 2022新兴技术炒作周期完整版中,沉浸式技术包括

  1. 客户的数字孪生,指为客户做一个数字世界的镜像,让客户更有现场感,例如:虚拟3维试衣
  2. 去中心化身份,是指实体(通常是人类)利用类似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数字钱包技术来控制自己的身份
  3. 数字人物,是指AI驱动的,可交互的,具有类似某个人的特征、个性、知识和心态的虚拟人物
  4. 内部天赋市场,是指在组织内部匹配雇员的天赋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而无需借助外部招聘
  5. NFT,是指不可分割的虚拟资产
  6. 超级APP, 其实微信就是了
  7. Web3,是指一系列的技术栈,能够开发出去中心化的Web应用,让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份和数据

其中,Web3即将炒作到最火,而去中心化身份和NFT已经快要到幻灭之槽了,其他的几项,Gartner认为还处于创新驱动阶段。

在这些技术中,数字孪生和数字人物和沉浸感有关非常好理解,而其他的似乎和沉浸感没关系,为什么被列进来了呢?我不是Gartner的客户,我猜,因为是这些技术(除了超级APP)要解决一个“控制”或者是“释放天赋”的问题:当人有更好的控制感,也就更愿意(或者说感到更安全)置身其中去活动。以去中心化身份为例子,在Web2世界,我自己为什么写独立域名的博客呢?其实这是我在网络创作和表达时,控制感最强的方式了。如果我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表达,那我会觉得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微信会删除我的文章,甚至会冻结我的账号;在微薄上发文也有这种感觉;虽然是自己写的内容,但控制权很弱。而独立域名的博客,我只关心和维护域名和服务器资产就好了,尽管这两个资产也受托于域名和云服务提供商,但我的控制力毕竟强了不知道多少倍了。而去中心化身份会进一步的增强这种控制感,让知识产权的归属更加无可争议,当然就更符合人性,释放人的天赋了。

至于超级APP,我不知道Gartner的研究员有没有注意到微信,如果微信已经是超级APP了,那他显然不在创新驱动阶段,而是进入主流了。那么(又是我猜的),这里的超级APP应该是指数字身份钱包。昨天我尝试了一下某个AI画图的Web APP,又需要注册一次,每次遇到需要注册的网站,心里总会烦一下,但为了尝鲜又不得不做。而有了未来的数字身份钱包,无需用户名密码,无需注册,各个应用都通过它来登录,它还给使用者最大的尊重(保护隐私,选择性披露个人信息),简直不要太符合人性了。